“人才东莞”战略要紧盯三类人才
发布日期:2015-07-28浏览:1635
6月8日正式发布的《中共东莞市委东莞市人民政府关于建设“六个东莞”营造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的意见》要求,以实施“人才东莞”战略为抓手,强化人才是第一资源的理念,加快改革人才培养、引进和使用的体制机制,大力营造自由宽松、公平竞争、开放灵活的人才环境,为各类人才解决好居住、医疗、子女教育、社会保障、科研风险分担等关键问题,使人才引得进、留得住、用得好。对此,清华大学等著名高校与专业机构特聘人力资源主讲专家彭荣模认为,“人才东莞”战略不是建高楼大厦,而是打造人才高地,以人才的优势赢得创新优势、竞争优势和可持续发展优势。而建立高水平的人才队伍,其策略可用12个字来概括,即“激活人才储量、扩大人才增量”。
为此,东莞要尽快建立体系严密、责任清晰、服务到位的各级人才服务、支持平台,与此对应的是建立各级人才库,切实推进对人才的关注、关心、关爱与培训发展工作,使人才乐在东莞,成就东莞。
1 培育人才
校企合作专项订制人才培训方案
加强校企合作,专项订制人才培训方案,充分引进外地高校资源,也可以把人才送到知名高校甚至国外深造,在政策方面,政府要给予企业补贴部分培训费用。
东莞日报:人才的定义是什么?具体对东莞而言呢?
彭荣模:所谓人才,是指具有某些专业的知识、素质,尤其是具备较独特的能力、经验与潜力,在其工作领域的价值创造与工作创新中,难以被替代的人员。
东莞要打造人才高地,当然需要高端人才,但对人才的定义不能仅仅停留在博士、院士层面,要有更宽泛的定义、理解。如果只是一味地强调高端人才,可能会出现“人才空心化”,难以形成人才聚集效应。东莞是制造业强市,对人才的需求要符合东莞实际产业结构及未来发展方向,要把自主型人才和实用技能型人才等也纳入人才行列,形成结构合理的高、中、低端人才队伍。
东莞日报:在人才培育方面,东莞如何才能做到更具实用性、针对性和前瞻性?
彭荣模:人才竞争已成为最具全局影响力的竞争。在人才培育方面,政府、企业要舍得投入、优先投入,人才培训也是生产力。在加强输入新鲜“血液”的同时,也要重视自身“造血”功能,不仅要把人才工作放在吸引人才方面,还要培育造就人才、成就人才的土壤,这样才能成为人才安家之地。
加强校企合作,专项订制人才培训方案,充分引进外地高校资源,也可以“走出去”,把人才送到知名高校甚至国外深造,在政策方面,政府要给予企业补贴部分培训费用。
同时,东莞还可以学习江浙一带政府部门的做法,比如宁波、台州、南京市政府都有提供人才免费培训的资金、为企业负责人学习深造(EMBA)提供一定的学费资助、送企业高管到国内外先进城市考察培训等。特别值得学习的是宁波模式,主要操作方式是“政府组织、院校承办、企业输送、个人免费”。宁波市政府不但每年拨出专项资金,分系列、分专业请国内外名师为企业人才提供免费培训,而且每年培训前后都要做调研,不断针对人才急需的培训热点提供培训,真正体现政府的服务角色。另一方面,由宁波市政府主导,采取校企联动的模式,合力推进高技能人才培养。比如,宁波市政府明确规定,从2007年起,中等职业学校生均经费标准按高于当地普通高中的1.5倍安排。此政策的实施,使宁波技工学校的当年财政经费拨款净增780万元,极大地改善了技工学校办学经费短缺的现状;从2006年起,政府每年安排1500万元用于培养企业高技能人才和在职职工岗位技能培训,其以订单培训、校企合作培养为主要形式。此项政策的出台,有效地调动了企业和职工参与技能培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。
东莞日报:除了加强人才培育,与珠三角其他城市相比,东莞人才队伍建设还需要在哪些方面改进?
彭荣模:东莞的人才队伍建设正在不断加强,全市人才建设的总体情况不错。据官方公布的数据显示,“十一五”期间东莞全市人才总量达到122万人,比2005年底增加32.55万人,其中高层次人才5万人,比2005年底增加2.88万人。
人才总量大小,要与经济社会发展、产业结构、未来发展方向等相配套。与珠三角其他城市相比,东莞的人才总量处于中上水平,但与深圳、广州相比,人才队伍建设还需要继续努力。比如,东莞与深圳人口总量相当,但深圳人才总量高于东莞,而且深圳以白领居多。
如果把122万这一数字与全市人口总量作比较,可以看出,东莞目前存在人才总量不足和结构性短缺等问题,特别是创新型、领军型人才缺乏。
在吸引人才区域竞争方面,与珠三角其他城市及长三角城市相比,东莞目前尚未形成明显的亮点、优势,没有成为被大家普遍认可的人才优选之地,因此还需要进一步提升区域竞争力。换句话说,东莞的人才总量能够满足目前经济社会、产业发展的需求,有一批优秀的产业工人队伍,但尚未形成高素质、实力强的人才大军。东莞在这些方面还需要改进,形成亮点、做出特色,才能更好地与其他城市、地区竞争。
在人才总量的提升方面,宏观层面,要在现有基础上,出台更新的人才吸引、留用和激励政策措施,进而形成人才独特的竞争力。比如,一些政策措施要更加具体化、实用化、可操作化,不少出台的政策都还悬在空中,怎么落地很关键,要有更详细的落实措施。现在一些大的宏观政策,越来越多地涉及企业(微观)人才管理,以激活人才机制。政府出台人才管理政策,可借鉴企业管理模式,不但有宏观层面,而且还要从微观层面落实。
东莞的122万人才怎样才能更加被关注?这个问题要加以重视。一些企业并不会站在政府的角度,关注人才的发展,特别是对新一代产业工人,关注、关怀程度还不够。东莞可以建立人才库机制,如建立分层次、分类别的人才资源库,同时由政府部门出台更具关怀的配套措施,把相关工作做得更细一些,如持续的关注机制。东莞各企业的人才,同时也是东莞的人才,定期关注了解这些人才的发展状况,让人才对整个东莞的人才环境予以认可,即使换企业也会留在东莞,争取让人才在东莞“内部循环”,而不在“外部循环”(流失到外地),以加强人才的稳定性、可用性。
东莞现在最急需三类人才
东莞现在最急需的是高、中、低三个层次的人才,即行业领军人才、自主型人才和实用技能型人才。
东莞日报:除了加大力度培育人才外,东莞应该重点引进哪些方面的人才?
彭荣模:东莞现在最急需的是高、中、低三个层次的人才,即行业领军人才、自主型人才和实用技能型人才。
在引进急需人才方面,东莞要弄清自己城市的特性和产业特征,注重结合自身产业发展特点以及未来发展方向来吸引人才。
东莞引才的重点,应该是吸引行业领军人才、自主型人才,通过行业领军人才、自主型人才带动吸引实用技能型人才,以达到提高人才增量的目的。在这方面,要紧紧围绕东莞的发展战略,着眼参与全球竞争,特别要引进能够带来核心技术的关键人才,引进具有先进管理理念、能够组织大规模科技攻关和进行集成创新的科研管理人才,引进具有国际视野、国际经验、世界一流的领军人才。
吸引高端人才的秘诀,在于人才并不在多,而在于精,关键是要找到有价值且能发挥出自身价值的领军人才。引进一个高端人才,就有望带来一个创新团队,进而催生一个新兴产业,最终完成“东莞制造”到“东莞智造”的蜕变。
东莞提出的一些人才思路、规划,我是比较认同的。如,对于吸引行业领军人才,东莞要利用松山湖、虎门港、生态产业园、长安新区四大市属园区的集聚优势,成为推进高水平崛起的强大引擎,这四大园区要从企业集聚向产业集群、人才荟萃转变,引进战略性新兴产业,使园区成为高新技术产业、战略性新兴产业、生产性服务业和高层次人才聚集的新高地。此外,要围绕高端电子信息、太阳能光伏、LED、电动汽车等重点产业领域,着力引进一批急需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。
东莞日报:东莞要广揽天下英才,应该树立哪些人才理念、思维,同时要如何打造人才平台?
彭荣模:东莞要实现产业转型升级和持续发展,必须树立发挥高级生产要素优先的人才理念。政府、企业要彻底摆脱过去重物业投资轻人才投入、重资源利用轻人才开发的思想束缚和行为定式,树立人才投入是效益最好的投入理念,从乐于“找老板”向乐于“找人才”,从热衷“建厂房物业”向注重“建引才载体”转变,用过去抓招商引资的精神和劲头抓招才引智,广揽天下英才为我所用。
广纳贤才,要高起点、高水平构筑人才承接载体,要打造科技承接平台,面向高端新型电子信息、半导体照明、电动汽车、太阳能光伏、生物医药、环保节能等战略性新兴产业,引进、开发一批自主创新能力强、扩张潜力足、具有终端产品的科技项目,使之成为吸引高层次人才的“聚宝盆”。
要搭建不同层次的人才平台。构建市、镇街(园区)、行业协会的人才平台,为人才聚集和作用发挥构建高水准的创新平台,发挥其在吸纳培养人才中的重要作用。
东莞日报:东莞要如何创新人才引进机制?
彭荣模:近年来,东莞在引进人才尤其是高层次人才过程中采取了一系列措施,取得显著成效,也形成了一些亮点,比如创新领军人才最高可享受100万元的一次性创新资金扶持,创业领军人才可以获得最高500万元的创业启动资金,如果落户定居东莞,均可获得20万元的安家补贴。
创新引进人才举措,提升对人才吸引优势,要采取“推拉并举”策略:提高对人才的吸引力,让人才主动来东莞;打造对人才的吸引力,提升软环境,建立地区雇主品牌,提高宣传效益,让外界了解东莞人才高地,扩大城市形象宣传,持续性、常态化,走出去,选择世界性平台来做,提高人才的待遇与实惠,利用人才聚集效应,形成良好口碑,有安全感、幸福感,建立良好的人文环境,工作学习有发展、提升空间,满足文化需求,加强社会环境建设,打造事业之城、生活之城、幸福之城,尤其要重视社会治安环境。
东莞可选择包括全球顶级“寻猎”机构合作引进人才。数据显示,美国能成为全球最佳人才聚集之地,与80%的最具实力的人才机构与猎头公司扎根在美国有关。这些机构的作用,是一些政府或企业不能替代的,东莞可在这方面做一些创新,如由政府鼓励有实力的人才机构与猎头公司在东莞设立办事机构,为东莞寻人才,并给予一定的奖励。一个要说明的问题是,“寻猎”机构并不一定找高端人才,现在越来越多的中低端人才成为“寻猎”的对象。
在人才引进方面,还可以学习深圳市政府,通过立体多渠道的方式来引进人才。深圳不但积极争取主办中国国际人才交流大会,吸引海外留学人才的普遍关注,而且几乎每年都有专项的、政府组织的走向海外(特别是欧美发达地区)的揽才活动。特别值得称道的是,深圳总是很巧妙地把推广国际性博览会与招揽精英人才有机结合。比如,深圳每年到全球推介“高交会”的同时,就会展开对高新技术人才的招揽。
东莞日报:与广州、深圳等中心城市相比,东莞应该如何找准自身定位,扬长避短发挥优势吸引人才?
彭荣模:的确,与广州、深圳相比,东莞在人才的区域竞争上压力很大。为此东莞要敢于与广州、深圳差异化竞争,人才战略要领先、格局要宏大、特色要鲜明、措施要翔实。在人才战略方面,要更具前瞻性,结合未来发展方向,出台规划长远的人才政策措施。此外,在一些具体措施上,要有领先风气,可在全国率先尝试引才、激活人才的方法。格局要宏大,指要站在全球的高度、视野,站在全世界发展格局中谈人才队伍建设。特色要鲜明,则要突出吸引人才的竞争优势,实现差异化竞争。东莞没有省会城市、特区的优势,怎么吸引人才,与别的城市相比,特色是什么,东莞要找准自身定位。从政府层面讲,要动员、主导推动东莞形成尊贤重才的氛围环境,可学习借鉴江浙一些城市的服务性政府的做法。东莞要打破常态,设立固定节日,如“人才节”、“贤才节”,同时设立更多新颖的奖项,做一些创新,如技工人才大奖。在高水平崛起的政策主导下,可否做些人才宣传广告,让全国、全世界都知道东莞在打造人才高地,以吸引天下英才。
使用人才 先激活人才储量再扩大人才增量
各地都在讲人才难求,一味地从外部找人才,而忽视充分激活、开发内部现有人力资源的潜能。为此要先激活人才储量,在此基础上再扩大增量,即招才引智,从而提高生产效益。
东莞日报:如何衡量一座城市的人才水平?东莞实现高水平崛起需要多少人才?
彭荣模:一般来讲,要测量评估一座城市的人才水平,可以从以下一些指标进行衡量:从微观(企业)层面看,有一个专业的指数——人力资源整合,是指引导组织内所有成员的目标与组织目标朝同一方向靠近,从而改善各成员行为规范、提高组织绩效的过程;从宏观层面看,有四个指标:人才数量、人才质量、能力开发程度和人均生产效率。
人才数量,可以从一座城市的人口、人力资源、人才数量方面进行衡量;人才质量是衡量一座城市人才水平的重要指标,具体可以从学历、专业技术资格、价值创造、创新能力和潜力等方面衡量。此外,还可以从人才对一座城市的可用性、匹配性、稳定性来衡量评估人才质量;能力开发程度是指对现有人才储量的利用以及其潜力开发应用。“每个人都是一个巨大的宝藏,往往表现出来的能力和才华不足其潜能的15%,另有85%的潜能有待挖掘、释放”;人均生产效率是一个结果性指标。比如说新加坡,其国家人口少,但创造的价值高。德国的产业工人,创造的价值就更高。
至于说东莞实现高水平崛起需要多少人才,这需要详细的深入调研、了解。政府部门可以先盘点现有人才数量,根据上述四个指标,结合实际情况,并根据产业发展需求、未来发展方向,分析、评估需要多少人才,需要哪些方面的人才。
东莞要建立高水平的人才队伍,其策略可用12个字来概括,即“激活人才储量、扩大人才增量”。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是,各地都在讲人才难求,一味地从外部找人才,而忽视充分激活、开发内部现有人力资源的潜能。为此,要先激活人才储量,在此基础上再扩大增量,即招才引智,从而提高生产效益。
在扩大人才增量方面,吸纳高端人才的作用十分显著,这需要有国际化视野。数据显示,在美国国家科学院,20%的科学家、工程师,三分之一的诺贝尔奖获得者,都是在国外出生,正是这些高端人才的引领、进步,保持了美国在全球的竞争力。
东莞日报:目前东莞人才工作存在哪些突出问题亟待解决?
彭荣模:亟待解决的问题,包括高端人才和中高级技术人才缺乏,人才结构有待改善;企业用工环境有待改善,区域性吸引力有待加强;高层次人才资源本土化亟待改善;人力资源研究、开发存在不足;人力资源的体制机制改革有待深化等。
整体来说,东莞目前的环境与氛围,对产业工人吸引力大,但对高、中端人才的吸引没有独特鲜明的优势,外界并不了解东莞的人才环境,东莞需要切实改善用工环境、善待人才,政府要推动企业规范化、法治化用工,同时满足人才的生活学习等方面的相应需求。
对于激活人力资源存量,东莞要提高人力资源管理水平,更新人才激活的观念、管理技能,深化体制改革,扩大对人才激励的普惠面。这些工作,政府不一定要投钱来做,可以对创造一定价值的人才,如实行一定的减税等措施,让更多的人才得到实惠,加强人才培养、激励的覆盖面。
为此,东莞要尽快建立体系严密、责任清晰、服务到位的各级人才服务、支持平台,与此对应的是建立各级人才库,切实推进对人才的关注、关心、关爱与培训发展工作,使人才乐在东莞,成就东莞。
1 培育人才
校企合作专项订制人才培训方案
加强校企合作,专项订制人才培训方案,充分引进外地高校资源,也可以把人才送到知名高校甚至国外深造,在政策方面,政府要给予企业补贴部分培训费用。
东莞日报:人才的定义是什么?具体对东莞而言呢?
彭荣模:所谓人才,是指具有某些专业的知识、素质,尤其是具备较独特的能力、经验与潜力,在其工作领域的价值创造与工作创新中,难以被替代的人员。
东莞要打造人才高地,当然需要高端人才,但对人才的定义不能仅仅停留在博士、院士层面,要有更宽泛的定义、理解。如果只是一味地强调高端人才,可能会出现“人才空心化”,难以形成人才聚集效应。东莞是制造业强市,对人才的需求要符合东莞实际产业结构及未来发展方向,要把自主型人才和实用技能型人才等也纳入人才行列,形成结构合理的高、中、低端人才队伍。
东莞日报:在人才培育方面,东莞如何才能做到更具实用性、针对性和前瞻性?
彭荣模:人才竞争已成为最具全局影响力的竞争。在人才培育方面,政府、企业要舍得投入、优先投入,人才培训也是生产力。在加强输入新鲜“血液”的同时,也要重视自身“造血”功能,不仅要把人才工作放在吸引人才方面,还要培育造就人才、成就人才的土壤,这样才能成为人才安家之地。
加强校企合作,专项订制人才培训方案,充分引进外地高校资源,也可以“走出去”,把人才送到知名高校甚至国外深造,在政策方面,政府要给予企业补贴部分培训费用。
同时,东莞还可以学习江浙一带政府部门的做法,比如宁波、台州、南京市政府都有提供人才免费培训的资金、为企业负责人学习深造(EMBA)提供一定的学费资助、送企业高管到国内外先进城市考察培训等。特别值得学习的是宁波模式,主要操作方式是“政府组织、院校承办、企业输送、个人免费”。宁波市政府不但每年拨出专项资金,分系列、分专业请国内外名师为企业人才提供免费培训,而且每年培训前后都要做调研,不断针对人才急需的培训热点提供培训,真正体现政府的服务角色。另一方面,由宁波市政府主导,采取校企联动的模式,合力推进高技能人才培养。比如,宁波市政府明确规定,从2007年起,中等职业学校生均经费标准按高于当地普通高中的1.5倍安排。此政策的实施,使宁波技工学校的当年财政经费拨款净增780万元,极大地改善了技工学校办学经费短缺的现状;从2006年起,政府每年安排1500万元用于培养企业高技能人才和在职职工岗位技能培训,其以订单培训、校企合作培养为主要形式。此项政策的出台,有效地调动了企业和职工参与技能培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。
东莞日报:除了加强人才培育,与珠三角其他城市相比,东莞人才队伍建设还需要在哪些方面改进?
彭荣模:东莞的人才队伍建设正在不断加强,全市人才建设的总体情况不错。据官方公布的数据显示,“十一五”期间东莞全市人才总量达到122万人,比2005年底增加32.55万人,其中高层次人才5万人,比2005年底增加2.88万人。
人才总量大小,要与经济社会发展、产业结构、未来发展方向等相配套。与珠三角其他城市相比,东莞的人才总量处于中上水平,但与深圳、广州相比,人才队伍建设还需要继续努力。比如,东莞与深圳人口总量相当,但深圳人才总量高于东莞,而且深圳以白领居多。
如果把122万这一数字与全市人口总量作比较,可以看出,东莞目前存在人才总量不足和结构性短缺等问题,特别是创新型、领军型人才缺乏。
在吸引人才区域竞争方面,与珠三角其他城市及长三角城市相比,东莞目前尚未形成明显的亮点、优势,没有成为被大家普遍认可的人才优选之地,因此还需要进一步提升区域竞争力。换句话说,东莞的人才总量能够满足目前经济社会、产业发展的需求,有一批优秀的产业工人队伍,但尚未形成高素质、实力强的人才大军。东莞在这些方面还需要改进,形成亮点、做出特色,才能更好地与其他城市、地区竞争。
在人才总量的提升方面,宏观层面,要在现有基础上,出台更新的人才吸引、留用和激励政策措施,进而形成人才独特的竞争力。比如,一些政策措施要更加具体化、实用化、可操作化,不少出台的政策都还悬在空中,怎么落地很关键,要有更详细的落实措施。现在一些大的宏观政策,越来越多地涉及企业(微观)人才管理,以激活人才机制。政府出台人才管理政策,可借鉴企业管理模式,不但有宏观层面,而且还要从微观层面落实。
东莞的122万人才怎样才能更加被关注?这个问题要加以重视。一些企业并不会站在政府的角度,关注人才的发展,特别是对新一代产业工人,关注、关怀程度还不够。东莞可以建立人才库机制,如建立分层次、分类别的人才资源库,同时由政府部门出台更具关怀的配套措施,把相关工作做得更细一些,如持续的关注机制。东莞各企业的人才,同时也是东莞的人才,定期关注了解这些人才的发展状况,让人才对整个东莞的人才环境予以认可,即使换企业也会留在东莞,争取让人才在东莞“内部循环”,而不在“外部循环”(流失到外地),以加强人才的稳定性、可用性。
东莞现在最急需三类人才
东莞现在最急需的是高、中、低三个层次的人才,即行业领军人才、自主型人才和实用技能型人才。
东莞日报:除了加大力度培育人才外,东莞应该重点引进哪些方面的人才?
彭荣模:东莞现在最急需的是高、中、低三个层次的人才,即行业领军人才、自主型人才和实用技能型人才。
在引进急需人才方面,东莞要弄清自己城市的特性和产业特征,注重结合自身产业发展特点以及未来发展方向来吸引人才。
东莞引才的重点,应该是吸引行业领军人才、自主型人才,通过行业领军人才、自主型人才带动吸引实用技能型人才,以达到提高人才增量的目的。在这方面,要紧紧围绕东莞的发展战略,着眼参与全球竞争,特别要引进能够带来核心技术的关键人才,引进具有先进管理理念、能够组织大规模科技攻关和进行集成创新的科研管理人才,引进具有国际视野、国际经验、世界一流的领军人才。
吸引高端人才的秘诀,在于人才并不在多,而在于精,关键是要找到有价值且能发挥出自身价值的领军人才。引进一个高端人才,就有望带来一个创新团队,进而催生一个新兴产业,最终完成“东莞制造”到“东莞智造”的蜕变。
东莞提出的一些人才思路、规划,我是比较认同的。如,对于吸引行业领军人才,东莞要利用松山湖、虎门港、生态产业园、长安新区四大市属园区的集聚优势,成为推进高水平崛起的强大引擎,这四大园区要从企业集聚向产业集群、人才荟萃转变,引进战略性新兴产业,使园区成为高新技术产业、战略性新兴产业、生产性服务业和高层次人才聚集的新高地。此外,要围绕高端电子信息、太阳能光伏、LED、电动汽车等重点产业领域,着力引进一批急需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。
东莞日报:东莞要广揽天下英才,应该树立哪些人才理念、思维,同时要如何打造人才平台?
彭荣模:东莞要实现产业转型升级和持续发展,必须树立发挥高级生产要素优先的人才理念。政府、企业要彻底摆脱过去重物业投资轻人才投入、重资源利用轻人才开发的思想束缚和行为定式,树立人才投入是效益最好的投入理念,从乐于“找老板”向乐于“找人才”,从热衷“建厂房物业”向注重“建引才载体”转变,用过去抓招商引资的精神和劲头抓招才引智,广揽天下英才为我所用。
广纳贤才,要高起点、高水平构筑人才承接载体,要打造科技承接平台,面向高端新型电子信息、半导体照明、电动汽车、太阳能光伏、生物医药、环保节能等战略性新兴产业,引进、开发一批自主创新能力强、扩张潜力足、具有终端产品的科技项目,使之成为吸引高层次人才的“聚宝盆”。
要搭建不同层次的人才平台。构建市、镇街(园区)、行业协会的人才平台,为人才聚集和作用发挥构建高水准的创新平台,发挥其在吸纳培养人才中的重要作用。
东莞日报:东莞要如何创新人才引进机制?
彭荣模:近年来,东莞在引进人才尤其是高层次人才过程中采取了一系列措施,取得显著成效,也形成了一些亮点,比如创新领军人才最高可享受100万元的一次性创新资金扶持,创业领军人才可以获得最高500万元的创业启动资金,如果落户定居东莞,均可获得20万元的安家补贴。
创新引进人才举措,提升对人才吸引优势,要采取“推拉并举”策略:提高对人才的吸引力,让人才主动来东莞;打造对人才的吸引力,提升软环境,建立地区雇主品牌,提高宣传效益,让外界了解东莞人才高地,扩大城市形象宣传,持续性、常态化,走出去,选择世界性平台来做,提高人才的待遇与实惠,利用人才聚集效应,形成良好口碑,有安全感、幸福感,建立良好的人文环境,工作学习有发展、提升空间,满足文化需求,加强社会环境建设,打造事业之城、生活之城、幸福之城,尤其要重视社会治安环境。
东莞可选择包括全球顶级“寻猎”机构合作引进人才。数据显示,美国能成为全球最佳人才聚集之地,与80%的最具实力的人才机构与猎头公司扎根在美国有关。这些机构的作用,是一些政府或企业不能替代的,东莞可在这方面做一些创新,如由政府鼓励有实力的人才机构与猎头公司在东莞设立办事机构,为东莞寻人才,并给予一定的奖励。一个要说明的问题是,“寻猎”机构并不一定找高端人才,现在越来越多的中低端人才成为“寻猎”的对象。
在人才引进方面,还可以学习深圳市政府,通过立体多渠道的方式来引进人才。深圳不但积极争取主办中国国际人才交流大会,吸引海外留学人才的普遍关注,而且几乎每年都有专项的、政府组织的走向海外(特别是欧美发达地区)的揽才活动。特别值得称道的是,深圳总是很巧妙地把推广国际性博览会与招揽精英人才有机结合。比如,深圳每年到全球推介“高交会”的同时,就会展开对高新技术人才的招揽。
东莞日报:与广州、深圳等中心城市相比,东莞应该如何找准自身定位,扬长避短发挥优势吸引人才?
彭荣模:的确,与广州、深圳相比,东莞在人才的区域竞争上压力很大。为此东莞要敢于与广州、深圳差异化竞争,人才战略要领先、格局要宏大、特色要鲜明、措施要翔实。在人才战略方面,要更具前瞻性,结合未来发展方向,出台规划长远的人才政策措施。此外,在一些具体措施上,要有领先风气,可在全国率先尝试引才、激活人才的方法。格局要宏大,指要站在全球的高度、视野,站在全世界发展格局中谈人才队伍建设。特色要鲜明,则要突出吸引人才的竞争优势,实现差异化竞争。东莞没有省会城市、特区的优势,怎么吸引人才,与别的城市相比,特色是什么,东莞要找准自身定位。从政府层面讲,要动员、主导推动东莞形成尊贤重才的氛围环境,可学习借鉴江浙一些城市的服务性政府的做法。东莞要打破常态,设立固定节日,如“人才节”、“贤才节”,同时设立更多新颖的奖项,做一些创新,如技工人才大奖。在高水平崛起的政策主导下,可否做些人才宣传广告,让全国、全世界都知道东莞在打造人才高地,以吸引天下英才。
使用人才 先激活人才储量再扩大人才增量
各地都在讲人才难求,一味地从外部找人才,而忽视充分激活、开发内部现有人力资源的潜能。为此要先激活人才储量,在此基础上再扩大增量,即招才引智,从而提高生产效益。
东莞日报:如何衡量一座城市的人才水平?东莞实现高水平崛起需要多少人才?
彭荣模:一般来讲,要测量评估一座城市的人才水平,可以从以下一些指标进行衡量:从微观(企业)层面看,有一个专业的指数——人力资源整合,是指引导组织内所有成员的目标与组织目标朝同一方向靠近,从而改善各成员行为规范、提高组织绩效的过程;从宏观层面看,有四个指标:人才数量、人才质量、能力开发程度和人均生产效率。
人才数量,可以从一座城市的人口、人力资源、人才数量方面进行衡量;人才质量是衡量一座城市人才水平的重要指标,具体可以从学历、专业技术资格、价值创造、创新能力和潜力等方面衡量。此外,还可以从人才对一座城市的可用性、匹配性、稳定性来衡量评估人才质量;能力开发程度是指对现有人才储量的利用以及其潜力开发应用。“每个人都是一个巨大的宝藏,往往表现出来的能力和才华不足其潜能的15%,另有85%的潜能有待挖掘、释放”;人均生产效率是一个结果性指标。比如说新加坡,其国家人口少,但创造的价值高。德国的产业工人,创造的价值就更高。
至于说东莞实现高水平崛起需要多少人才,这需要详细的深入调研、了解。政府部门可以先盘点现有人才数量,根据上述四个指标,结合实际情况,并根据产业发展需求、未来发展方向,分析、评估需要多少人才,需要哪些方面的人才。
东莞要建立高水平的人才队伍,其策略可用12个字来概括,即“激活人才储量、扩大人才增量”。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是,各地都在讲人才难求,一味地从外部找人才,而忽视充分激活、开发内部现有人力资源的潜能。为此,要先激活人才储量,在此基础上再扩大增量,即招才引智,从而提高生产效益。
在扩大人才增量方面,吸纳高端人才的作用十分显著,这需要有国际化视野。数据显示,在美国国家科学院,20%的科学家、工程师,三分之一的诺贝尔奖获得者,都是在国外出生,正是这些高端人才的引领、进步,保持了美国在全球的竞争力。
东莞日报:目前东莞人才工作存在哪些突出问题亟待解决?
彭荣模:亟待解决的问题,包括高端人才和中高级技术人才缺乏,人才结构有待改善;企业用工环境有待改善,区域性吸引力有待加强;高层次人才资源本土化亟待改善;人力资源研究、开发存在不足;人力资源的体制机制改革有待深化等。
整体来说,东莞目前的环境与氛围,对产业工人吸引力大,但对高、中端人才的吸引没有独特鲜明的优势,外界并不了解东莞的人才环境,东莞需要切实改善用工环境、善待人才,政府要推动企业规范化、法治化用工,同时满足人才的生活学习等方面的相应需求。
对于激活人力资源存量,东莞要提高人力资源管理水平,更新人才激活的观念、管理技能,深化体制改革,扩大对人才激励的普惠面。这些工作,政府不一定要投钱来做,可以对创造一定价值的人才,如实行一定的减税等措施,让更多的人才得到实惠,加强人才培养、激励的覆盖面。